双手缝制好生活
——“758”帐篷厂的幸福启示
这一天,马尔南夫妻俩和马麦来叶、马二然叶两位阿娘正埋头赶做开斋节前的最后一批帐篷,完工后,夫妻俩要攒钱给阿娘们发工资准备过开斋节。紧凑的小院里除了缝纫机的蹬蹬声外,就是四个忙碌的身影。四间空房和屋檐下分别放着布料、成品帐篷和所有工具。他们只顾得手头的活,顾不得闲聊。这个位于临潭县城关镇教场村的普通农家小院俨然一副小型帐篷加工厂模样。
马尔南是出生于临潭县城关镇教场村的80后,自幼丧父,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的生活,迫使他过早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初中还没读完就外出务工。贫苦的生活,让他尝尽艰难。
“结婚后在县城开了个钟表铺子,只能勉强养家,生活很拮据。”年轻气盛的他面对贫困,时常想着“一夜暴富”。2007年初,法律意识淡薄的马尔南禁不住他人和金钱的诱惑,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贩卖毒品,最终获刑15年。入狱后,留下了年轻的妻子照顾着年迈的母亲和不满2岁的儿子,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从早到晚拼命踏缝纫机,出活,质量也高,就是为了多记功、多减刑。”改造期间,马尔南积极表现,勤奋好学,被调到部队后勤处,成为一名优秀的缝纫工,制作军需物资。由于表现良好,减刑4年8个月,于2017年9月刑满释放。
2013年,由于其母亲身患肝癌、肺心病,一家人生活愈加艰难。妻子敏桂兰一人靠着一把庄稼、针线活、低保金和政府救济苦撑着艰难的日子。2017年,州住建局(脱贫攻坚帮扶单位)与临潭县城关镇党委、政府为其落实棚户区改造项目,帮助其新建了住房。至2017年9月,马尔南重获自由时,房屋主体已建成。
“很幸运,没有本钱,算是白手起家,还得到了州住建局和镇上的帮助鼓励,媳妇儿也上手快,一天一两个帐篷没问题。”重获自由后,马尔南下定决心,要利用自己学到的缝纫技术,用勤劳双手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创办起属于自己的帐篷加工厂。这一想法得到了妻子敏桂兰的支持,并很快成为他的得力帮手。
刑满释放,与马尔南而言,无疑是一次重生。为了不断鞭策、警醒自己,他以自己获刑的日子(2007年5月8日)为帐篷加工厂命名——“758”帐篷厂。
“他做的帐篷没话说,客商们评价高,我们厂的工人都比不上。”在临夏州开帐篷厂的临潭人马来财是马尔南的第一位合作商。2017年10月,马尔南在李来财的帐篷厂里设计、制作了出狱后的第一顶帐篷,精湛的手艺得到了李来财的欣赏,并当即佘给他一台旧缝纫机,备下120顶帐篷制作材料送到他的家门口。
马尔南实现了再就业。得知消息后,城关镇党委、政府也以帮教、帮扶工作为契机,帮他出谋划策。到2017年12月底,夫妻俩高质量完成第一笔订单,盈利1万元。
“自己没有料,光给别人订做,利润薄,咱们得有自己的帐篷!”经营状况不断好转,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夫妻俩说干就干,用前两个月的利润将自家院子改造成小厂房,购买了一台全新的大缝纫机,在领材料订做的同时,也开始少量进购原材料,做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帐篷。不到半年时间,帐篷厂增加了三台新缝纫机,陆续带动4名贫困妇女就业,夫妻俩也成了附近小有名气的创业模范。
帐篷供不应求,但本钱太少,周转是个问题,隔三差五的断料成了最令夫妻俩头疼的问题。
“扎局长,我家掌柜的会做帐篷,能不能帮我们一把?”2018年1月召开的教场村帮扶工作对接会上,妻子敏桂兰说出了他们的脱贫计划,并立即得到对口帮扶单位(州住建局)的支持:“当然没问题,这是好事情,我们帮你贷款。”半年后,他们成功从县农行申请惠农贷款10万元。
“现在带了有两个阿娘,都是贫困户。机子一到,至少还需要3个人。我想再带两个年轻人,让他们学个手艺,挣点工钱,有一技之长就算离开这儿也能就业,总比在饭馆里端盘子洗碗好……”他希望帐篷厂越办越好,更希望帐篷厂能帮更多贫困户走上脱贫之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勤劳的手加勇敢的心,是叩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在临潭,无数个“马尔南”正在走出贫困,奔向新生活。